1、引言
激光誘導擊穿光譜并不是一種新的分析方法,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62年第十屆國際光譜學會議上。激光誘導擊穿光譜技術(Laser 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 )簡稱為LIBS,是由美國 Los Alamos 國家實驗室的 David Cremers 研究小組于1962年提出和實現的。自從1962年該小組成員Brech最先提出了用紅寶石微波激射器來誘導產生等離子體的光譜化學方法之后,激光誘導擊穿光譜技術開始被廣泛應用于多個領域,如鋼鐵成分在線分析、宇宙探索、環境和廢物的監測、文化遺產鑒定、工業過程控制、醫藥檢測、地球化學分析,以及美國NASA的火星探測計劃CHEMCAM等,并且開發出了許多基于LIBS技術的小型化在線檢測系統。
2、LIBS的基本原理
激光誘導等離子體光譜法本質上是一種利用原子發射光譜進行化學元素分析的方法,它與電弧和火花放電光譜的不同之處在于LIBS采用高能激光作為激發源。將高功率(1~10MW cm-2)激光聚焦于靶表面很小的區域,在激光的激發下大約10-9~10-12 g的樣品被燒蝕并產生高溫(10000~20000K)、高密度的等離子體。這時,樣品降解和氣化形成的原子或離子首先會產生一種連續輻射。由于這種輻射不包含有用的元素信息,無法用于分析。但是,等離子體接著會以超到各元素分立的特征譜線。這些特征譜線通過透鏡由光纖接收,最后進入攝譜儀或陣列開關式探測器加以分析。利用原子譜線波長和強度可以確定樣品中的元素組成和元素濃度。
LIBS的激發方法決定了它可以直接分析各種狀態的樣品,包括氣體、液體和固體。任何元素在如此高能量密度激光的照射下都會被激發,所以它可以分析所有元素。LIBS的分析波長范圍和另名都實際上只取決于其所配置的光學系統和檢測器。另外,從技術上講,LIBS與其他利用激光作為激發源的光譜類似,比如激發拉曼光譜、激光誘導熒光光譜等。這些光譜儀的很多硬件都是相同的,現在已經嘗試將這些分析、原子光譜技術集成起來,以獲得樣品更為詳盡、更為深入的組成和結構信息。
3、特點
由于采用激光作為激發源,LIBS與火花放電發射光譜和X射線熒光光譜(XRF)相比主要有以下優點:
快速響應特性,能夠實時或接近實時情況下獲得所需信息。對于相對均勻的樣品,LIBS的測試時間只為XRF的1/3~1/30;
可以分析各種形態的樣品,且不需任何前處理,避免了與處理過程可能造成的污染;
導電、非導電樣品都可以測量,例如堅硬難溶的陶瓷;
多元素同時分析、局部微區分析、表面分析功能;
由于使用光纖實現激發光和發射光的傳遞,可通過光纖進行XRF不能實現的分析,如直接遠距離對核設施、嚴重污染區域等進行檢測以及對土壤次表層進行原位檢測。
4、激光誘導擊穿光譜儀實驗裝置
激光誘導擊穿光譜的實驗裝置系統主要是由激光器、真空室、光譜儀和PC機組成。